重要发布
苹果发布搭载3nm A17 Pro芯片的iPhone 15 Pro
北京时间2023年9月13日凌晨,苹果公司召开秋季发布会。发布会中最为重磅的产品为苹果iPhone 15 Pro系列手机。最新发布的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分别采用6.1英寸和6.7英寸显示屏,这两款机型首次采用航空级钛金属设计,不仅坚固耐用,而且是迄今为止最轻的Pro机型。
图片来源:苹果公司秋季发布会视频2023.09
从处理器来看,A17 PRO芯片作为全球首款3nm制程工艺芯片,拥有190亿晶体管。6核CPU速度提高10%;6核GPU速度提高20%,可提高峰值性能和能源效率;16核神经网络引擎每秒可执行高达35万亿次操作,通过设备端的机器学习能力,神经网络引擎无需将个人数据发送至云端,就可实现自动改正、照片抠图等功能。此外,该芯片还包括ProRes编解码器和一个显示引擎,用于驱动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和全天候显示屏。
从外观来看,iPhone 15 Pro系列采用全新的钛金属边框材料,采用在火星探测器上使用的5级钛金属,边框通过采用固态扩散技术,与新型铝金属内框焊接,利用热机械加工工艺,实现两种金属的高度接合,防护性能再次提升。得益于钛金属特性,iPhone 15 Pro系列也成为最轻的 Pro系列机型。iPhone 15 Pro和iPhone Pro Max的重量分别为187克和221克,均比上一代产品轻19克。
从影像来看,苹果通过软硬件的深度整合,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上的先进相机系统配备相当于7个专业镜头的功能,且全部由A17 PRO芯片支持。凭借计算摄影的强大功能,苹果专为Pro系列打造4800万像素主摄像头。iPhone 15 Pro Max独家配备120毫米焦距5倍光学变焦镜头,拍摄焦段提供微距、13mm、24mm、28mm、35mm、48mm、120mm可选。iPhone 15 Pro Max的全新长焦摄像头采用创新的四重反射棱镜(通过镜头后方的折叠玻璃结构,光线通过玻璃结构被反射四次,光线在空间不变的情况下经过的光路更长,从而带来更长焦距),结合光学防抖和自动对焦3D传感器偏移模块,是Apple迄今最先进的防抖系统,适合拍摄特写、野生动物照片和远距离抓拍。
iPhone 11-iPhone 15 Pro Max系列机型对比
至顶智库结合近五年来iPhone Pro Max系列机型进行对比分析。最新发布的iPhone 15 Pro Max在边框方面做了显著革新,从“不锈钢边框”演进到“钛金属边框”,手机在散热性能及重量方面得以改进。iPhone 15 Pro Max搭载的A17 PRO芯片,作为全球首款3nm制程工艺芯片,拥有190亿晶体管,芯片性能也得到显著提升。在摄像方面,iPhone 15 Pro Max全新长焦摄像头采用创新的四重反射棱镜方案,通过镜头后方的折叠玻璃结构,对光线进行四次反射,光线在空间不变的情况下经过的光路更长,从而带来更长的焦距。
图片来源:至顶智库结合公开资料整理绘制
近五年苹果A系列芯片发展历程
至顶智库对于近五年苹果发布的A系列芯片进行梳理,2019年发布的A13芯片工艺制程为7nm,晶体管数量达到85亿。随后A14芯片的工艺制程到5nm,再到2023年9月最新发布的A17 PRO芯片,工艺制程为3nm,晶体管数量达到190亿。算力从A13芯片的每秒5.5万亿次到A17 PRO芯片的每秒35万亿次,算力提升达到6倍以上。
图片来源:至顶智库结合公开资料整理绘制
《时代》周刊发布“2023年全球100位AI领域最具影响力人物”
近期,《时代》周刊发布“2023年度全球AI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0人名单”。名单的 「领导者」包括OpenAI联合创始人Sam Altman、百度CEO李彦宏、谷歌DeepMind CEO兼联合创始人Demis Hassabis,还有马斯克、李开复、吴恩达、黄仁勋等。「思想者」包括中国科学院教授曾毅、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OpenAI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以及深度学习三巨头Geoffrey Hinton、Yann LeCun、Yoshua Bengio 均入选。
完整名单请点击链接查看:https://time.com/collection/time100-ai/
图片来源:TIME100AI
领导者(Leaders)
图片来源:TIME100AI
1.达里奥·阿莫迪(Dario Amodei)与丹妮拉·阿莫迪(Daniela Amodei),Anthropic首席执行官/总裁
现年40岁的达里奥和36岁的丹妮拉分别是世界领先人工智能安全研究实验室Anthropic的首席执行官和总裁。他们认为,与其他构建尖端人工智能系统的公司相比,他们采取更安全、更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对齐方法。在行业术语中,对齐意味着确保人工智能系统与人类价值观“一致”。Anthropic成立于2021年,开展了开创性的“机械可解释性”研究,旨在让开发人员进行类似于大脑扫描的事情,看看人工智能系统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它的文本输出,因为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内部运作。Anthropic还开发了宪法人工智能(Constitutional AI),这是一种调整人工智能系统的新方法。该公司已将这些方法嵌入到其最新的聊天机器人Claude 2中。Claude 2是OpenAI最强大的聊天机器人GPT-4的劲敌。
2.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OpenAI首席执行官
奥特曼相信,人类有足够的智慧和适应能力来应对日益强大的人工智能,只要这种技术的发布是安全的、渐进的。他在接受采访时称:“社会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因为人们比许多所谓专家认为的要聪明和精明得多,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理念可以解释OpenAI为何决定在2022年11月发布其震撼世界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以及为何几个月后推出了GPT-4,这是迄今为止向公众提供的最强大的大语言模型。
3.李彦宏,百度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未来学家,李彦宏在很长时间内都在搭人工智能的顺风车。自2000年创立百度以来,他的使命就是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并在人工智能研究上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百度已经有了虚拟助手小度,有可以在大城市运营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最近还公开发布了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人工智能从数据中学习,百度每月6.77亿用户的数量可能帮助其超过任何国内竞争对手。李彦宏认为,这种可能性是“人机交互的范式转变”,并预测将诞生“数以百万计的新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百度是否能够获得硬件来实现李彦宏的雄心壮志,该公司已经在开发自己的昆仑微处理器。
4.埃隆·马斯克(Elon Musk),xAI创始人
众所周知,这位世界首富非常担心人工智能,害怕其可能毁灭人类。但与此同时,他也在积极帮助开发这种技术。马斯克曾向人工智能初创公司DeepMind投资了数百万美元,与奥特曼共同创立了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希望以更负责任的方法来创造通用人工智能(AGI)。然而,马斯克担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得太快了,他呼吁暂停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培训,并建立自己的新公司xAI,旨在“了解宇宙的真实本质”。此外,他还在推动特斯拉研发自动驾驶汽车、带领Neuralink研究可植入人脑的微芯片、打造类人机器人擎天柱等。马斯克拥有的巨额财富足以确保他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而他对这项技术能带来的回报以及蕴藏的风险相互矛盾的看法,同样引人关注。
图片来源:TIME100AI
5.李开复,创新工场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
40多年来,李开复始终是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先锋,他在1988年的博士论文中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词汇量语音识别模型,后来先后担任过苹果、微软以及谷歌高管。他坚信AGI可以比人类更好地完成大多数认知任务,随着ChatGPT这样的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李开复认为“从某些方面来看,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正是这种惊人的进步促使李开复在7月份创办了新的语言创业公司——零一万物人工智能公司。他写道,大语言模型技术“是中国不能错过的历史性机遇”。
图片来源:TIME100AI
6.黄仁勋,英伟达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黄仁勋总是痴迷于惊人的视觉效果。在他8岁的时候,曾把打火机油喷到游泳池里,然后跳进去欣赏水面下的火焰之舞。1993年,黄仁勋创立了英伟达,并将这种激情带入了整个行业。英伟达最初是为越来越奇幻和沉浸式视频游戏制造显卡。然而人工智能革命却推动英伟达的股价在过去1年里飙升了191%,市值超过一万亿美元。随着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爆炸式增长,对英伟达芯片的需求激增。黄仁勋宣称:“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新计算时代的转折点!”
创新者(Innovators)
图片来源:TIME100AI
1.姜峯楠(Ted Chiang),知名作家
姜峯楠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他精心构思的短篇小说探索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如何应对科学结构中意想不到的裂痕。接受一种激素注射,能极大地改善你的认知功能,你会有什么感觉?如果学习一门外星语言会改变你感知时间的方式呢?如果人类要创造人造生命,我们对它应该承担哪些义务?姜峯楠已成为对人工智能及其背后的公司最尖锐的批评者之一。他认为,如果不进行结构性经济改革,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会加剧财富不平等,削弱工人的力量,并巩固科技寡头的统治。他还担心大语言模型“胡言乱语”,而人类无力阻止。
图片来源:TIME100AI
2.克里斯托瓦尔·巴伦苏埃拉(Cristóbal Valenzuela) ,Runway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对于好莱坞的演员来说,罢工的部分原因是担心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多地用于制作电影场景,巴伦苏埃拉则被他们视为头号公敌。巴伦苏埃拉是人工智能视频制作公司Runway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她认为:“我们正在走向这样的世界:你所消费的所有媒体和娱乐内容都将由人工智能生成。” 不过,巴伦苏埃拉承认,如果技术像他想象的那样发展,创意产业的许多工作岗位将不复存在。
产业塑造者(Shapers)
图片来源:TIME100AI
1.阿隆德拉·纳尔逊(Alondra Nelson),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和政策顾问
去年,当拜登领导的白宫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变化时,作为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主任,尼尔森帮助发布了《人工智能权利法案蓝图》。这份文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或可执行性,但它奠定了一个框架,她希望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能遵守,以确保人工智能是一股促进公共利益的力量。但尼尔森警告说,对机器抢走我们工作的最坏担忧往往被夸大了。她以放射学为例,人工智能先驱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在2016年预测,放射学将在五年内被人工智能超越。然而,现在全世界都缺少放射科人才。纳尔逊于今年2月离开白宫,但仍担任几个有影响力的职位。作为美国进步中心的研究员,她为州议员和国会议员提供人工智能政策方面的建议。作为高级研究所人工智能工作组的成员,她在行业、政策制定者和民间社会之间进行联络。
图片来源:TIME100AI
2.奥马尔·奥拉马(Omar Al Olama),阿联酋人工智能部长
2017年,奥拉马在阿联酋就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人工智能部长。他认为:“我们需要从整体角度看待人工智能及其在整个政府中的应用,并确保不同机构之间至少有某种协调。”到目前为止,围绕人工智能及其监管的全球对话始终是碎片化的。奥拉马说,在避免集体思维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是“健康的”,但各国必须愿意在一个包容的多边论坛上共同努力。他警告说:“制造孤岛,尤其是像人工智能这样深奥的技术领域,是在自找麻烦。”
思想家(Thinkers)
图片来源:TIME100AI
1.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多伦多大学名誉教授
辛顿在神经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2月,作为过去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之一,辛顿经历了一个“顿悟时刻”。现年76岁的辛顿在2013年加入谷歌之前,始终致力于构建模拟人类大脑的人工智能系统,主要是在学术界工作。他坚信,大脑比他和其他人正在制造的机器更好,通过使它们更像大脑,它们会得到改进。但在今年2月,他意识到:“我们现在拥有的数字智能可能已经比大脑更好了,只是规模没有那么大。”辛顿在5月份辞去了副总裁兼工程研究员的职位,并解释自己离开是为了能够自由地谈论人工智能的危险。他说:“这些东西会变得比我们更聪明,并接管一切。如果你想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可以去问一只鸡。”
2.李飞飞,斯坦福大学教授
李飞飞曾指出,人工智能不会是技术第一次改变世界,每次改变都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她也认为技术是双刃剑,“科技赋予我们力量,但随之而来的是危险,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如此”。李飞飞比大多数人更了解她所描述的承诺和危险。她的研究为今天运行的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系统奠定了基础,并扩大了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李飞飞是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资源(NAIRR)工作组的成员,呼吁政府为广泛的研究人员提供安全开发人工智能所需的资源。
行业政策
工信部等五部门印发《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广电总局办公厅印发《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主要内容如下:
一、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元宇宙技术、产业、应用、治理等取得突破,成为数字经济重要增长极,培育3-5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3-5个产业发展集聚区。长期看,元宇宙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形成全球领先的元宇宙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成熟的工业元宇宙,开拓虚实互促的制造业增长新模式。建成泛在、通用、无感的元宇宙空间,推动实现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整体跃升。形成安全高效的元宇宙治理体系,营造健康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先进元宇宙技术和产业体系
1.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强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元宇宙中的集成突破,推动智能生成算法、分布式身份认证、数据资产流通等开发。开发面向元宇宙的操作系统,开发建模软件、绘制引擎、物理仿真引擎、沉浸式视音频编解码引擎。加快图形计算芯片、高端传感器、声学元器件、光学显示器件等基础硬件的研发创新。
2.丰富元宇宙产品供给。加速XR头显、裸眼3D等沉浸显示终端推广,丰富基于终端的元宇宙应用,支持脑机接口等前沿产品研发。
3.构筑协同发展产业生态。培育元宇宙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鼓励地方结合产业基础,构建特色化的元宇宙产业集群。支持建立元宇宙开源社区。
(二)培育三维交互的工业元宇宙
4.探索推动工业关键流程的元宇宙化改造。建设工业元宇宙基础通用模型数据库,工业元宇宙仿真设计与验证平台,布局生产环节应用。打造基于工业元宇宙的营销平台和虚拟培训系统,提供沉浸式销售和培训环境。
5.加快重点行业工业元宇宙布局。构建重点行业机理模型库,开发面向不同产品的个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推动工业元宇宙在物料配方优化、工艺模拟仿真等关键场景中的应用,强化流程排产、物料计算、材料追踪等预测性服务能力。
6.探索工业元宇宙创新应用模式。建设工业元宇宙数字身份管理平台,工业数据资产服务平台。围绕资产设备、订单数据等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研究工业元宇宙应用评估方法,建立分级分类的成熟度评价体系。
(三)打造沉浸交互数字生活应用
7.推广沉浸交互的生活消费场景。建设文旅元宇宙,构建虚拟商场,推动建立元宇宙形态的节目制播体系,建立虚拟制作、虚实融合工具池及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节目生产工具迭代和创新,提升媒体服务能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8.打造虚实融合的公共服务场景。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元宇宙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域全时数字孪生电网。构建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等教育教学环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稳妥开展数字技术的临床研究,支持元宇宙企业与医疗机构加强研发合作。
9.支撑智慧安全的应急保障场景。探索建设虚实一体的数字洪区、虚拟危化园区、数字矿山、灾害事故模拟推演等场景应用。建设实时监测、沉浸映射的智慧城市。
政策链接: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9/content_6903023.htm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2023年9月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一、发展目标
到2030年,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构建一批应用场景、中试平台和技术标准,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培养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产业经理人和卓越工程师。
到2035年,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创新主体,不断开辟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形成若干全球占先的未来产业集群,建成开拓世界科技产业前沿的人才高地,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二、面向六大领域,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
(一)未来信息
面向未来信息通信和先进计算需求,在海淀、朝阳、石景山、通州、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元宇宙、量子信息、光电子等细分产业。
1. 通用人工智能。围绕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和通用人工智能布局,推动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三元融合,助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向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方向演进。
2. 第六代移动通信。开展6G网络架构、太赫兹通信、网络覆盖扩展与天地融合、芯片以及配套软硬件、测试仪器仪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3. 元宇宙。聚焦突破纳米结构超透镜、虚拟化身、真3D显示、高性能算力芯片、虚拟现实操作系统等元宇宙前沿底层技术,确定互联网3.0发展路线。
4. 量子信息。重点面向量子物态科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网络、量子传感等方向,开展量子材料工艺、核心器件和测控系统、量子密码、量子算法、量子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
5. 光电子。加快研制开发硅光产线核心设备和成套工艺,构建异构集成技术、硅光子晶圆测试系统等基础支撑能力,攻关光子矩阵计算、片上光网络和片间光网络等核心技术,推进高性能光子计算芯片在数据中心、金融交易、生物医药、前沿新材料、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的示范应用。
(二)未来健康
在海淀、石景山、通州、昌平、大兴、平谷、密云、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基因技术、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细分产业。
6.基因技术。加强高通量基因测序、单分子测序等基因测序技术创新,在生命健康领域有序推动高效、安全、可控的产业化应用。支持先进基因诊疗技术和药品在患病风险筛查、预防以及靶向治疗等领域开展临床试验和应用推广。
7.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强化体细胞重编程、人工组织器官构建、类器官等技术研发,支持干细胞修复病理损伤、组织器官再生等细胞技术临床应用。深化干细胞、3D细胞培养、组织工程、微流控芯片等底层技术研发,构建高仿生的人源体外病生理模型。
8.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加快类脑认知与神经计算、类脑多模态感知与信息处理、类脑芯片与系统技术研发,推动脑疾病医疗新技术/新器械、脑疾病药物应用。攻关脑机接口芯片和电极开发、信息编解码、双向脑调控等类脑智能技术。搭建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创新平台,加快脑机接口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
9.合成生物。加快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等技术突破,打造人造生物及人工生物器件研究平台,推动人工生命元器件、生物体系设计再造、人工多细胞体系设计构建调控等前沿合成生物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三)未来制造
在石景山、房山、顺义、昌平、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类人机器人、智慧出行等细分产业。
10.类人机器人。支持机器人技术与多模态大模型融合发展,推动机器人从“仿人”向“类人”演进。推动通用型协同运动与控制算法研究,支持面向高爆发、高灵巧类动作行为的类人机器人通用型硬件平台研发和制造。推动降低产品成本,促进类人机器人作为新型劳动力提供个性化助理服务,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11.智慧出行。聚焦新能源飞行汽车载运工具及无人化驾驶技术,支持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及无人驾驶航空器等产业技术融合。研究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多车协同技术。
(四)未来能源
围绕新型能源系统建设需求,在房山、通州、昌平、大兴、怀柔、延庆、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氢能、新型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细分产业。
12.氢能。加强先进氢能技术、材料和装备研发,攻关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加注、氢燃料电堆及系统集成核心技术。推动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液态固态储氢、氢氨燃气轮机等技术突破。
13.新型储能。加强先进储能技术、材料和装备研发,发展新型液流电池储能、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等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突破超导储能、液态金属储能、固态电池储能、氢储能等一批前瞻性技术。、
14.碳捕集封存利用。加快高性能吸收剂、吸附剂及膜材料等碳捕集关键材料开发,推动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等负碳技术研发,突破二氧化碳制备燃料和烯烃、光电催化转化、生物固定转化等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技术,推动在京津冀区域火电、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示范应用。
(五)未来材料
面向前沿新材料需求,在海淀、房山、顺义、大兴、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石墨烯材料、超导材料、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等细分产业。
15.石墨烯材料。推进石墨烯柔性电子器件制造、光电子探测、射频、电磁屏蔽等关键技术和石墨烯高性能制备、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应用等共性技术的突破。发展石墨烯医疗器械以及石墨烯材料在药物及基因传递、生物成像、电化学传感器、肿瘤光热治疗等领域应用的关键技术。
16.超导材料。实现高性能超导线材结构设计及批量化加工控制技术,低成本铋系高温超导带材和钇钡铜氧(YBCO)涂层导体的前驱体制备、织构化技术突破,实现高容量超导电缆和高电压等级超导限流器的电磁设计、超高压绝缘、装配结构与挂网运行等关键技术突破。
17.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加大以氧化镓为代表的超宽禁带(第四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研发攻关力度,重点突破单晶生长、切割打磨、同质外延及载流子调控等关键技术。
18.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发展新型骨科、口腔和心脑血管等方面的修复与材料制造技术,研制出新一代骨植入材料、牙齿修复材料、人造血管和人工心脏系统,开发具有调控干细胞功能、诱导定向分化、可控因子释放性能的组织器官再生生物活性材料,实现骨、皮肤、血液、神经、肌肉等组织器官再生修复。
(六)未来空间
面向未来太空探索需求,在海淀、丰台、石景山、大兴、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商业航天、卫星网络等细分产业。
19.商业航天。加快开展捆绑式中大型商业火箭、3D打印火箭、大推力可重复使用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商业载荷返回舱等研发生产,突破火箭垂直回收、载人亚轨道旅行、空间碎片清理等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重点推动火箭发动机、火箭控制系统关键部组件、可重复回收火箭总装总测等项目及通用化、标准化测试平台建设。开展临近空间高超声速、超长航时飞行器技术研究与应用。
20.卫星网络。研制商业化中继测控通信卫星、平板式卫星、软件定义卫星和标准化卫星平台,实现星地异构网络互联融合和激光通信组件、高精度雷达和光学成像器件、低成本相控阵天线、多模手持终端等组件研发的技术攻关。推动高精度、快重访、全覆盖的光学及雷达遥感星座、低轨物联网星座、低轨导航增强星座建设。
政策链接:
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309/t20230908_3255227.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