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政策
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近日,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提出实施6大行动、22项重点任务,着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全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具体内容如下:
信息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一)强链升级行动
-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致力于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环节研发攻关。布局生物医药基因和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建设产医融合创新基地。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建设国际算法创新基地。
- 巩固提升重点优势产业。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在民用航空、高端船舶、高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积极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落实“四个新赛道”“五大未来产业”行动方案,发展区块链、Web3.0等数字新经济,推动元宇宙重大应用,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虚拟显示等终端品牌;加速布局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建设张江、临港、大零号湾等未来产业先导区。
-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10条在细分领域具有主导力的标志性产业链,“一链一策”抓好强链补链固链。实施车芯联动工程,提升芯片供给能力,建设电子化学品专区,加强关键材料和部件保链稳链。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每年推进1800个技术改造项目。
- 培育壮大专业服务机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共进,每年遴选市级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20家以上,每年新增市级设计创新中心50家以上。
(二)强基筑底行动
-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国家和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出台支持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行动方案,开展一批重点攻关任务。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每年实施攻关项目100个以上。到2025年,推动基础零部件产业化、基础材料示范应用、大型工业基础软件研制突破超250项。
- 建设产业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提升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能级,在基础部件、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创建一批国家级和市级平台,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20家左右。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开放型创新联合体,每年新引进外资企业研发中心25家,新增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0家以上。
- 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全国质量标杆企业累计超过50家。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新增10家左右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围绕高端制造领域制订一批“上海标准”,推动更多企业和产品进入“上海品牌”认证,每年遴选30家左右市级品牌引领和培育示范企业。发挥专利、商标审查绿色通道作用,推动新技术、新产品高效获取知识产权保护。
(三)数字蝶变行动
- 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机器人应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实现4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面向工业场景加快部署5G专网、千兆光网、算力平台等,实现重点工业企业和园区“双千兆”网络全覆盖,建设民用航空等领域工业5G专网。用好“算力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购买算力服务。
- 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计划,制定“一厂一方案”,打造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不少于2万台。创新“智评券”,为企业提供评估诊断和改造升级等服务。建设新型智能制造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供需快速匹配的服务体系。
- 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赋能。实施“工赋上海”行动计划,打造30个行业性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培育3家左右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培育40家“工赋链主”企业,为产业链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组团式服务。加快工业元宇宙创新应用,建设民用航空、时尚消费品等领域工业元宇宙平台。
(四)绿色领跑行动
-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等技术创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重大节能先进装备。推动一批创新产品碳排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落实工业碳达峰方案,实施节能降碳“百一”行动;围绕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宝武碳中和产业园、化工区绿色低碳示范园。持续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每年淘汰落后产能500项左右。
- 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开展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评价和示范,创建150家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和15家“零碳”示范单位,形成10条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供应链,培育10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对标国际标准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持续开展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升级改造。
(五)企业成长行动
- 打造一流领航企业。实施领航企业培育计划,新增15家左右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动态培育50家左右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各类制造业总部,支持认定创新型企业总部。推动国有企业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投资,支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 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加快引进培育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科技型企业,滚动培育50家左右制造业“独角兽”企业、100家左右“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10万家。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推动本市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超过100家。
- 做强“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达到50个,力争创建10个左右国家级特色集群。
- 推动中小企业“小升规”。对企业“小升规”提供专项支持和服务,每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左右。
企业动态
腾讯云公布行业大模型最新进展
2023年6月19日,腾讯云召开行业大模型及智能应用技术峰会,首次公布腾讯云行业大模型研发进展,依托腾讯云TI平台打造行业大模型精选商店,为客户提供MaaS(Model-as-a-Service)一站式服务,助力客户构建专属大模型及智能应用。就此,腾讯云行业大模型生态计划及腾讯云行业大模型共建合作正式启动。
一站式 MaaS 服务,为企业减负
MaaS 通常包含模型训练、模型部署和模型调用服务,其中训练服务允许企业通过标注数据和配置参数来训练自己的专属大模型,部署服务允许企业将训练好的模型在云端或本地设备上部署,调用服务允许企业通过 API 接口调用部署好的模型。会上,腾讯云公布了一项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立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场景,依托腾讯云 TI 平台打造行业大模型精选商店,为企业客户提供 MaaS(Model-as-a-Service)一站式服务,涵盖模型预训练、模型精调、智能应用开发等一站式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腾讯云
底层技术底座由两部分组成,即基础设施和行业大模型。腾讯云为大模型准备的基础设施包含高性能计算集群 HCC,算力性能较前代提升 3 倍,为大模型训练提供高性能、高带宽和低延迟的智算能力支撑;自研星脉高性能计算网络为新一代 HCC 计算集群带来 3.2Tbps 业界最高互联网带宽;向量数据库提供高吞吐、低延迟、低成本、高可用、弹性扩展的一站式向量检索数据库。行业大模型包含腾讯云推出的金融、政务、文旅、传媒、教育大模型。
中间层 TI 平台是腾讯云助力企业打造专属模型的关键,涵盖了数据标注、训练和应用全流程。腾讯云 TI 平台内置高质量的行业大模型,企业在加入自身独有场景数据并经过一系列训练精调之后,就可以快速生成自己的专属模型;同时根据自身业务场景需求,「量体裁衣、按需定制」不同参数、不同规格的模型服务。
顶层 MaaS 层包含了细分领域模型训练平台、应用平台、智慧应用和客服专属大模型。前两者是腾讯云持续升级 TI 平台矩阵、为垂类业务场景量身定制能力的体现,其中细分领域模型训练平台分别是面向文本 OCR、工业质检场景的 TI-OCR、TI-AOI;应用平台中的媒体 AI 中台为传媒行业量身打造,智能视频分析平台面向城市治理、社区安全、工厂园区等场景。智慧应用涵盖了数智人、AI 语音助手(车载 / 家居)、腾讯企点全新一代智能客服和企点分析 AI 助手。最后是企业基于行业大模型精调解决方案形成的专属大模型。
目前,腾讯云已经联合行业头部企业,为金融、政务、文旅、传媒、教育等 10 大行业输出了 50 多个解决方案,凭借其一整套 MaaS 工具链帮助企业高效率、低成本地创建和部署 AI 应用。
坚实的技术积累
其中,在内置行业大模型的的基础上,腾讯云 TI 平台提供了完善的大模型工具链,包括 TI-DataTruth 数据标注平台、TI-ONE 训练平台、TI-Matrix 应用平台以及太极 Angel 加速组件,让企业的定制精调更方便、快捷。
图片来源:腾讯云
火山引擎发布大模型服务平台“火山方舟”
2023年6月28日,在2023火山引擎V-Tech体验创新科技峰会上,火山引擎推出其大模型服务平台—“火山方舟”。该平台旨在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模型调优、评测和推理等服务(即MaaS:Model-as-a-Service)。目前,“火山方舟”已整合百川智能、出门问问、复旦大学MOSS、IDEA研究院、澜舟科技、MiniMax、智谱AI等多家AI科技公司和科研机构的大模型,并已对外开放邀请测试。
“火山方舟”致力于提升大模型和大算力的实用性,助推大模型在各领域内更好地发挥其商业价值。“火山方舟”意在协助所有行业更简便地获取模型,更安全地使用模型,并更有效率地开发应用。“火山方舟”期望建立模型供应商与模型使用方之间的“研究-训练-应用-盈利-反馈研究”的正循环。对于模型提供方,使用“火山方舟”可以降低触达广大客户的成本,在ToB市场以更低的代价扩大规模,同时保证了灵活性与安全性,且具有持续的算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性价比。对于模型使用者,可以通过“火山方舟”方便地接触到大量优质的模型,一站式接入多家模型供应商,以便为不同情境选择最适应的模型。
具体来看,“火山方舟”基于大模型应用的工作习惯,打造了多个核心部分。“模型广场”满足用户需求,邀请各种模型供应商提供不同版本和大小的模型,这样用户可以轻松地与模型互动,并调用推理API,顺利接入生产环境。“模型评估”作为“火山方舟”的关键环节,允许用户根据业务需求设计可度量的评估标准,以便在评估完成后选择最适合的模型。“模型精调”则为客户提供帮助,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数据进行持续性训练,构建并积累自己的精调数据集,以降低推理的成本。
“火山方舟”在会议中宣布正式启动邀测,首批参与的企业覆盖金融、汽车、消费等多个行业。北京银行CIO龚伟华认为,大模型与客户营销、办公协作、数据智能相结合,在金融场景有极大潜能。北京银行计划与“火山方舟”展开合作,研究如何优化算力和调整模型,共同推进金融风控、营销等模型的实际应用。
行业会议
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召开
李强在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2023年新领军者年会”)于6月27日至29日在天津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幕式致辞,他表示,世纪疫情及百年变局引发的全球挑战中,需要更珍视沟通与交流,努力推动不同国家、民族、文明彼此深入了解;更珍视团结与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更珍视开放与共享,构建公平惠及各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更珍视和平与稳定。
李强指出,当今世界需求交流、合作、开放和和平,而非隔阂、对抗、封闭、冲突。他强调,我们将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执行全球发展、安全、文明倡议,共建美好世界。李强提到,过去十年,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为促进国际自由贸易,稳定世界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角色。
过去十年里,中国十年年均经济增长达到6.2%,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11.3%提升到18%左右,货物贸易总额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一直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疫情暴发当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最近三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4.5%,高于世界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左右,在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预计未来更长时间内,中国继续提供经济复苏动力,为各国投资者创造合作机遇。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
中国经济将迎来强力反弹?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任主席 龚克
康奈尔大学教授 Eswar·Prasad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世界经济论坛基金董事会成员 朱民
Avant Meats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陈解颐
欧亚集团主席 Clifford·Kupchan
图片来源:2023年新领军者年会
- 面对疫情后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我们应当在平衡供需、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推动结构性改变,从房地产、贸易到制造业,中国必须寻找长期的经济增长引擎。整体而言,中国的经济仍是往前、往上、稳步增长的。
- 作为一个巨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为何增长、如何增长对整个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目前的挑战是既要面对当下的问题,也要顾及中长期的问题,因此不仅要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反弹,更需要通过提升价值链确保长期战略下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小型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对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来说更加重要。
- 中国的经济实力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巩固地位的基础,这也包括在外交方面的地位。而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美国、欧洲、中东地区、拉丁美洲等的外交合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着值得期待的前景。
- 中国经济目前正在从疫情的影响中复苏,但“强劲反弹”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在当下的大环境中,所有企业、政府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我们必须走向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脱碳,而包含着健康发展、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发展等多个层面的要求。同时,数字化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可持续发展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碳排放,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并维护社会正义。
- 中国经济的反弹对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民营企业在中长期可以驱动国家经济发展,但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是供应链竞争力弱、融资估值难等多种困境。
- 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数字、绿色和包容性,这也意味着范式的改变。电商、软件和制造行业的数字化脚步非常快。因为芯片的关系和出口的限制,中国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算力。
数字中国新蓝图
郑州煤矿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焦承尧
埃森哲咨询公司大中华区主席 朱虹
光之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张佳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世界经济论坛基金董事会成员 朱民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 余锋
图片来源:2023年新领军者年会
- 通过将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融入数字化中,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管理和服务。同时,借助数字化,降低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以实现节能、环保和效率提升的目标。
- 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从设计到工艺流程到生产组织再到售后服务,如果都可以进行数字化操作,那么这就是数字化企业。数字化企业的特点是所有数据能实时自动生成和抓取,并且还可以智能分析和推送。
- 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业务转型是关键,需要实现研究、生产、供应和销售的全链条整合。中国企业在部分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表现优秀,但在全方位整合型的数字化转型上仍有所不足。
- 未来十年数字经济会有三种情况发生:第一,过去数字经济逻辑中产生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层面进行重新的修复和思考,比如此前没有考虑过互联网数据安全和隐私等问题;第二,用数字化提升工作效率;第三,全新的计算架构会发现新的知识,比如量子计算、长寿科技、太空探索等。
生成式人工智能
斯洛文尼亚数字转型部长 Emilija·Stojmenova·Duh
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 张亚勤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主任教授 冯雁
IBM大中华区主席兼总经理 陈旭东
AI教育公司Learnable董事长 王冠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委员会成员及人工智能、数据和元宇宙行业负责人 李响
- ChatGPT是第一个通过图灵测试的软件,这对于计算机科学家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成就;生成式AI为实现人工通用智能(AGI)提供了一条途径,虽然还不完全是AGI,但已经显示出了可能性;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就像PC时代的Windows和Linux,移动时代的iOS和Android一样,它将完全重塑整个生态系统,无论是底层芯片还是应用层面。
- IBM很早就开始研究AI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IBM已全面引入AI技术,目前不管是公司战略层面还是内部运营层面,都已经贯穿了AI的主线。此外,IBM很早开始研究AI背后的风险以及AI伦理。
- 生成式AI可能是人类文明的下一个革命,关注AI治理,并建议应该探寻如何与机器更好地合作,而非对立。
- 斯洛文尼亚政府在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的政策和举措,如将AI引入学校教育、提升公务员和公民的数字化能力、开辟与公民沟通的新渠道等。
- AI对工作的影响是长远的,虽然有人会担忧工作被AI取代,但AI也会带来新的工作岗位。不管是政府、企业或者是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未来要更加积极地看待AI带来的诸多影响。
-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希望继续加强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提升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发挥企业家精神,应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暨闭幕致辞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 Mirek·Dusek
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 金刻羽
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院联合院长、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创始主任 Jason·Bordoff
康奈尔大学教授 Eswar·Prasad
Versatile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梅拉芙·奥伦
图片来源:2023年新领军者年会
- 中国今年大概率能够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这意味着中国将会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约35%,再次凸显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性。虽然仍面临挑战,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发展机遇。例如,全球还有6亿人没有达到国际中等收入、数字经济规模达到6万亿等。中国无疑将持续升级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发展趋势长期向好。
- 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全球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当前应关注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有哪些,政策制定者需进一步提升资源分配效率、促进生产力、改善社会保障和家庭收入,让整个经济转向绿色、技术密集型,这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非常关键。
- 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带动了过去几十年全球大部分的经济增长,然而现在早期的“脱钩”迹象,导致两国的经贸关系走向消极。中美双方也都在关注新行业的转型,比如绿色生产和清洁能源,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这些方面找到合作的机会。
- 如今处于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转型的速度和规模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今年在清洁能源上的投入超出在化石能源上逾两倍,这会对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大影响。需要继续推进工业化转型,给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福祉。
- AI可以赋能人类,通过搭建外部设施收集非结构化数据和信息,并加以分析解读和应用,这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收益,生成相关解决方案,改善实际工作。在鼓励创新创业同时,搭建允许失败的包容性环境、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也十分重要。
- 随着中国和亚洲的重新开放与经济复苏,此次得以重新在天津举办线下领军者年会。亚太地区贡献了全球约70%的经济增长,无疑是全球的经济增长引擎。随着全球化持续遭遇阻力,比以前任何时刻都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交流想法和经验,刺激创业创新。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创新创业的步伐没有放缓。建立信任是繁荣发展的基础,不应追求零和,而要走向共赢。